液晶电视生产线是围绕液晶显示技术构建的专业化制造体系,以液晶面板为核心,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加工、组装、调校及检测流程,将众多分散的零部件整合为具备完整视听功能的液晶电视产品。它需兼顾光学性能的精准呈现与整机功能的稳定运行,是液晶电视从设计方案转化为实体产品的关键载体,其工艺水平直接影响产品的画质、稳定性及使用寿命。
一、生产线核心定位与特性
液晶电视生产线的核心定位是 “以液晶面板为中心的整合与优化”。与其他类型电视生产线相比,其最显著的特性在于对 “光 - 电 - 屏” 协同性的高度要求—— 液晶本身不发光,需依赖背光模组提供光源,且需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液晶分子偏转实现成像,因此生产线需精准协调面板、背光模组、驱动主板等核心部件的匹配性,确保光学信号与电信号的高效转化。
同时,随着液晶电视向大尺寸、高分辨率(如 4K、8K)、高刷新率(如 120Hz)发展,生产线还需具备应对精密化、复杂化生产需求的能力,例如在面板贴合、信号传输测试等环节提升精度与兼容性。
二、生产线基本构成与核心流程
液晶电视生产线通常按 “零部件预处理 - 核心模组制造 - 整机装配 - 测试调校” 的顺序推进,各环节通过自动化输送设备衔接,部分关键环节(如面板处理、模组贴合)需在无尘环境中进行。具体构成及流程如下:
(一)零部件预处理与检测区
该区域是生产线的 “前置把关环节”,负责对进入生产线的各类零部件进行质量筛查与预处理,避免不合格部件流入后续环节,主要包括:
液晶面板检测单元
作为液晶电视的 “核心部件”,面板检测尤为关键。检测内容涵盖:
外观与基础缺陷检测:通过背光测试台点亮面板,利用高分辨率工业相机(分辨率≥1600 万像素)对面板进行全域扫描,AI 算法自动识别坏点(按行业标准,32 英寸及以下面板允许≤3 个坏点,大尺寸面板允许≤5 个)、亮点、暗线及划痕(长度≤0.3mm 为合格);
光学参数初测:用光谱仪(如美能达 CA-310)检测面板的初始亮度(通常需≥300cd/m²)、色温(标准值 6500K±150K)及色域覆盖率(如入门级需≥72% NTSC,中高端需≥90% DCI-P3),为后续调校提供基础数据;
电路连通性测试:通过探针测试台连接面板驱动接口,检测内部电路是否存在短路、断路,确保驱动信号能正常传输至各像素单元。
背光模组检测单元
背光模组是液晶电视的 “光源核心”,检测重点包括:
灯条性能检测:对 LED 灯条进行点亮测试,用亮度计检测每颗灯珠的亮度均匀性(相邻灯珠亮度差需≤5%),同时测试灯条的色温一致性(偏差≤200K);
散热性能评估:将灯条点亮并持续运行 1 小时,用热成像仪监测表面温度(最高温度需≤65℃),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灯珠早衰;
导光板检测:检查导光板表面是否有划痕、气泡(气泡直径≤0.2mm),测试其导光均匀性(边缘与中心亮度差≤10%)。
主板及核心电子部件检测单元
主板功能测试:通过专用测试架接入模拟信号(如 HDMI 信号、AV 信号),检测主板的信号解码能力(播放 4K 视频无花屏、卡顿)、接口兼容性(各接口均能稳定传输信号)及芯片运行稳定性(如 SOC 芯片温度≤80℃);
电源板测试:用功率分析仪(如 Chroma 66202)检测电源板在不同负载下的输出电压(如 12V 输出偏差需≤±0.5V),测试过压、过流、短路保护功能(触发保护响应时间需≤0.1 秒);
驱动板测试:连接驱动板与模拟面板,测试其对像素的控制精度(如灰度等级调节是否流畅),确保无信号延迟、横纹等问题。
(二)核心模组制造区
这是将 “裸面板” 与 “背光系统” 整合为 “液晶显示模组” 的关键环节,直接决定显示效果,主要流程包括:
光学膜片叠合
液晶显示需依赖多层光学膜片(增亮膜、扩散膜、偏光片等)优化光线。通过自动化叠膜机(定位精度 ±0.03mm)按预设顺序叠放膜片,叠合过程中需通过真空吸附避免膜片褶皱,且需确保膜片对齐偏差≤0.1mm—— 若偏差过大,会导致屏幕局部亮度不均。
面板与背光模组贴合
这是模组制造的核心步骤:
先将叠合好的光学膜片与导光板组装成背光组件;
再通过全自动贴合机(采用 CCD 视觉定位)将液晶面板与背光组件精准贴合,贴合时施加均匀压力(压力 20-30N),并通过 UV 胶固化固定;
贴合后需进行气泡检测(通过强光照射 + 相机扫描),要求贴合面气泡直径≤0.3mm 且数量≤3 个 / 片,否则需返工重贴。
驱动板与模组连接
将测试合格的驱动板通过排线(如 LVDS 排线)与面板接口连接,用锁附机器人(扭力精度 ±0.05N・m)固定驱动板,连接后需进行初步点亮测试 —— 播放纯色画面,检查屏幕是否有亮度不均、闪烁等问题,合格率需≥99% 方可进入下一环节。
(三)整机装配区
将显示模组与外壳、底座、扬声器、主板等部件组装为完整整机,主要步骤包括:
模组固定与前壳装配
用自动化定位工装将显示模组精准嵌入前壳,通过自动螺丝机(锁付速度 3 颗 / 秒)在模组边缘均匀锁附螺丝(扭力 0.8-1.2N・m),确保模组与前壳间隙均匀(≤0.2mm)—— 若间隙过大,会导致使用中模组晃动;若过小,可能挤压面板导致显示异常。
后端部件安装
在后背壳内依次安装主板、电源板、扬声器等部件:
主板与电源板需通过专用支架固定,且两者间距≥5cm(避免电磁干扰);
扬声器需通过减震海绵垫安装,确保与外壳无刚性接触(避免播放时因共振产生杂音);
各部件间通过排线连接(如主板与驱动板的信号线、电源板与主板的供电线),排线接口需套绝缘套管,且需用扎带固定避免松动。
后背壳与底座装配
将安装好内部部件的前壳(含模组)与后背壳扣合,扣合处需通过卡扣 + 螺丝双重固定(螺丝间距≤5cm),确保扣合缝隙≤0.15mm;之后安装底座(或壁挂架接口),底座安装需通过水平仪校准(水平偏差≤0.5°),并测试底座承重(需≥3 倍整机重量,如 65 英寸电视底座承重需≥180kg)。
(四)测试调校区
对整机进行全面性能测试与参数调校,是保障产品质量的 “最后关卡”,主要包括:
基础功能测试
接口全检:用自动接口测试设备依次接入 HDMI(测试 4K@120Hz 信号传输)、USB(测试外接存储读写速度)、网络接口(测试有线 / 无线网速)等,每个接口需连续传输信号 30 分钟,无断连、花屏为合格;
按键与遥控测试:测试机身按键(电源、音量等)的响应速度(≤0.3 秒),用遥控信号测试仪检测遥控器的有效距离(≥10 米)及角度(±45°),确保所有按键功能正常。
显示性能调校
画质参数校准:通过专业软件(如 CalMAN Ultimate)对亮度(按产品定位调校至 500-1000cd/m²)、对比度(≥1000:1)、 gamma 值(调校至 2.2±0.1)进行精细化设置,同批次产品参数偏差需≤5%;
动态补偿测试:对支持 MEMC 功能的电视,播放高速运动画面(如体育赛事片段),通过高速相机捕捉画面,验证无拖影、模糊(拖影长度≤1 像素);
色彩准确度测试:用色彩分析仪检测标准色卡(如 24 色卡)的还原误差(ΔE≤3 为优秀),确保色彩真实自然。
声学与系统测试
音质测试:在消音室(背景噪音≤15dB)中测试扬声器的频响范围(20Hz-20kHz 为合格)、最大声压级(≥85dB 且无失真),播放人声对白,验证语音清晰度(清晰度评分≥92 分);
系统流畅性测试:对智能液晶电视,测试操作系统的启动速度(≤15 秒)、应用安装 / 打开速度(≤3 秒),连续切换频道或应用 30 分钟,无卡顿、死机为合格;
待机功耗测试:测试电视待机状态下的功耗(需≤0.5W,符合国家能效标准)。
可靠性抽检
按 8% 比例抽取整机进行极限测试:
高低温测试:在 - 15℃(低温)、45℃(高温)环境下各开机运行 6 小时,检测是否出现自动关机、显示异常、声音失真等问题;
振动测试:模拟运输过程中的振动(频率 5-50Hz,振幅 3mm),测试 2 小时后检查螺丝是否松动、内部排线是否脱落;
长期运行测试:将电视连续开机运行 72 小时(播放循环视频),测试结束后检查面板是否有残影、背光是否衰减(亮度衰减≤5%)。
(五)包装入库区
测试合格的整机进入包装环节:先套上防静电防尘袋,再装入定制泡沫缓冲盒(泡沫密度≥25kg/m³),放入配件(遥控器、电源线、说明书等),最后装入五层瓦楞纸箱(抗压强度≥6000N),通过扫码将产品信息(生产日期、测试数据、批次编号)录入系统,之后由 AGV 送入成品仓库待发。
三、生产线关键技术与设备
(一)精密制造设备
全自动模组贴合机:具备 CCD 视觉定位与压力闭环控制功能,贴合精度 ±0.02mm,支持 32-120 英寸不同尺寸面板,贴合效率达每小时 50-70 片,可有效减少人工贴合的偏差与气泡问题;
COG 邦定机:用于将驱动 IC 与面板的玻璃基板绑定,采用恒温热压技术(温度 200±3℃,压力 40±2N),绑定精度 ±0.01mm,确保驱动信号稳定传输,是高分辨率面板生产的关键设备;
自动螺丝机:配备多轴机械臂与视觉定位系统,可自动识别螺丝孔位,锁付速度达 4 颗 / 秒,扭力误差≤±3%,避免人工锁螺丝出现的滑丝、漏锁问题。
(二)光学与电性能检测设备
高精度光谱辐射计:如德国 Instrument Systems CAS 140D,可同时检测亮度、色温、色域、色坐标等 20 余项光学参数,检测速度≤8 秒 / 次,数据误差≤1%,为画质调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;
4K/8K 信号发生器:如泰克 AWG70002A,可输出 4K@120Hz、8K@60Hz 等高清信号,支持 HDMI 2.1、DP 2.0 等接口协议测试,用于验证电视对高分辨率信号的解码与显示能力;
功率分析仪:可实时监测电视在不同工作状态(待机、播放、静音等)下的功耗,精度达 ±0.1W,确保产品符合能效标识要求。
(三)智能化管控技术
MES 制造执行系统:实时采集各环节生产数据(如面板检测良率、模组贴合合格率、整机测试数据等),生成实时生产看板,当某环节良率低于 97% 时自动触发警报,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排查设备或工艺问题;
AI 视觉检测系统:在面板检测、模组贴合等环节替代人工,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细微缺陷(如 0.05mm 的划痕、0.1mm 的气泡),检测效率是人工的 10 倍以上,误判率≤0.05%;
数字孪生系统:构建生产线虚拟模型,通过实时数据同步模拟生产流程,可提前预判潜在问题(如设备负荷过高、物料供应不足),优化生产排程,缩短生产周期。
四、生产线运作特点
(一)高洁净度与防静电要求
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中的光学部件对灰尘、静电极度敏感 —— 灰尘附着可能导致坏点,静电可能击穿面板电路或损坏 LED 灯珠。因此生产线需满足:
面板处理、模组贴合区为 Class 1000 级无尘车间(每立方米≥0.5μm 的颗粒≤1000 个),人员需穿无尘服、戴防静电手套与手环;
设备、工作台及输送工具均需接地(接地电阻≤0.5Ω),面板运输采用防静电托盘与真空吸笔,确保静电电压≤50V。
(二)柔性化适配多规格生产
液晶电视型号丰富(按尺寸分 32-120 英寸,按分辨率分 2K/4K/8K 等),生产线需具备快速切换能力:通过模块化设备(如可调节的贴合机工作台、兼容多尺寸的测试工装)实现不同型号的切换,切换时间≤20 分钟;MES 系统可自动调用对应型号的工艺参数(如贴合压力、画质调校标准),无需人工重新设置,满足多批次、小批量生产需求。
(三)全流程质量追溯
每台液晶电视从进入生产线开始,会分配唯一的 “生产编号”,各环节的测试数据(如面板检测结果、模组贴合参数、整机测试报告)均与编号绑定,形成完整的 “质量档案”。即使产品出厂后,也可通过编号追溯生产全流程信息,便于售后问题排查(如判断故障是否与生产环节相关)及生产工艺优化(如针对某批次常见问题调整对应环节参数)。
五、生产线的重要性
液晶电视生产线是 “产品品质的核心保障”:一方面,它通过对面板、背光模组等核心部件的严格检测与精准组装,将设计阶段的 “画质目标” 转化为实际可感知的显示效果,确保同批次产品性能一致;另一方面,生产线的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产品可靠性 —— 例如优质的贴合工艺可减少背光衰减速度,使电视使用寿命延长 5-8 年。
对企业而言,高效的生产线能提升市场竞争力:通过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(行业先进生产线日产可达 5000-8000 台),降低不良品率(优秀生产线不良品率≤0.5%);通过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(如旺季时可快速增加热门尺寸型号产能)。对用户而言,经过规范生产流程的液晶电视,意味着更稳定的运行、更出色的画质与更长的使用寿命,是产品 “性价比” 的重要支撑。
工艺、光学性能调校技术及智能检测手段,需适配 LCD、OLED、Mini LED 等不同显示技术的特性,最终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产品画质、音质、稳定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。无论是传统液晶电视还是新兴的智能电视,生产线都需兼顾硬件整合与软件适配,是电视产品从设计图纸落地的核心载体。
电视机生产线的核心定位是 “显示性能的精准落地 + 整机功能的系统整合”。与电脑生产线相比,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围绕 “面板” 展开全流程适配—— 面板作为电视机最核心的部件(占整机成本的 50% 以上),从入库检测到模组组装,再到整机画质调校,每一步都需匹配特定工艺,这也使得 “面板处理环节” 成为电视机生产线的核心差异点。
同时,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,生产线还需承担 “软硬协同验证” 的角色:不仅要确保硬件接口、音视频模块正常工作,还要测试操作系统、智能交互功能(如语音控制、投屏)的稳定性,实现 “显示终端” 向 “智能终端” 的功能落地。
电视机生产线通常按 “零部件预处理 - 模组组装 - 整机装配 - 测试校准” 四大阶段划分,各阶段通过辊道输送机或 AGV 衔接,部分环节(如面板检测)需在无尘环境(Class 1000 级)中进行。具体构成及流程如下:
该区域负责对核心零部件进行入库前检测及预处理,避免不合格部件流入组装环节,重点包括:
面板检测单元
这是电视机生产线的 “前置关键环节”,针对 LCD/OLED 面板做全面性能筛查:
外观与基础性能检测:用背光检测台点亮面板,通过工业相机(分辨率≥1200 万像素)拍摄画面,AI 算法自动识别坏点(允许≤3 个亮点 / 暗点,符合 ISO 13406-2 标准)、划痕(长度≤0.5mm)、漏光(边缘亮度差≤5cd/m²);
光学参数校准:对 LCD 面板,用光谱仪(如柯尼卡美能达 CS-2000)检测色温(标准值 6500K±200K)、色域(如 DCI-P3 覆盖率需≥90%),并通过面板驱动板调整参数,确保同批次面板显示一致性;对 OLED 面板,重点检测像素衰减均匀性(避免 “烧屏” 隐患)。
主板与核心部件检测单元
主板功能测试:通过专用测试架(如泰克的主板测试系统)检测音视频接口(HDMI、AV、USB)的信号传输稳定性、芯片(如 SOC 芯片、解码芯片)的运算能力,模拟播放 4K/8K 视频信号,验证是否出现花屏、卡顿;
电源板测试:用功率测试仪(如 Chroma 66200)检测不同负载下的输出电压(如 12V±0.2V、5V±0.1V),确保电压稳定(波动≤2%),同时测试过压 / 过流保护功能(如电压异常时需在 0.1 秒内自动断电);
背光模组检测(针对 LCD 电视):检测 LED 灯条的亮度均匀性(相邻灯珠亮度差≤3%)、色温一致性,用热成像仪监测点亮 1 小时后的温度(灯条表面温度≤60℃),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背光衰减。
模组组装是将 “裸面板” 转化为 “可显示模组” 的关键步骤,不同显示技术的模组组装工艺差异显著:
LCD 模组组装(最常见流程)
贴合工艺:将面板与导光板、背光模组贴合 —— 用自动贴合机(精度 ±0.05mm)将光学膜片(增亮膜、扩散膜)按顺序叠放,通过 UV 胶固定,避免气泡(气泡直径≤0.3mm,且每片≤3 个);
驱动板安装:将驱动主板与面板的排线(如 LVDS 线、eDP 线)精准对接,用锁螺丝机器人(转速 3000r/min)固定,确保排线接口无松动(拔插力≥5N);
模组点亮测试:组装完成后点亮模组,测试不同亮度下的显示稳定性(从 10% 到 100% 亮度阶梯调节,无闪烁)。
OLED 模组组装
因 OLED 面板自发光特性,无需背光模组,重点环节为 “柔性基板保护”:用真空吸笔搬运面板(避免机械损伤),在无尘车间内完成驱动 IC 与面板的 COF(覆晶薄膜)绑定(绑定温度 180℃±5℃,压力 30N±2N),绑定后需测试信号传输(无断线、无横纹)。
将模组与外壳、底座、音视频模块等部件组装为完整整机,分为以下步骤:
模组固定:用自动化工装将显示模组嵌入前壳,通过螺丝(扭力 0.8-1.2N・m)固定,确保模组与外壳间隙均匀(≤0.3mm),避免按压面板导致显示异常;
后端部件安装:在后背壳安装电源板、主板、扬声器(扬声器需通过海绵垫减震,避免共振杂音),连接各部件排线(如主板与电源板的供电线、模组与主板的信号线),排线接口需贴绝缘胶带防短路;
外壳与底座装配:将前壳与后背壳扣合(扣合缝隙≤0.2mm),安装底座(台式电视)或壁挂架接口(壁挂电视),测试底座承重(≥3 倍整机重量,如 50kg 电视底座需承重≥150kg)。
这是确保电视机 “功能完整 + 性能达标” 的最终环节,涵盖硬件、软件、显示、声学等多维度测试:
基础功能测试
接口全测:用自动接口测试设备依次接入 HDMI(测试 4K/120Hz 信号传输)、USB(测试外接存储读写)、网络接口(测试有线网速),验证各接口无信号丢失(传输 1 小时无断连);
按键与遥控测试:模拟按压机身按键(电源、音量等),测试响应速度(≤0.5 秒);用红外信号测试仪检测遥控器接收距离(≥8 米,角度 ±30°),确保无失灵按键。
显示性能校准
画质精细化调校:通过专业软件(如 CalMAN)对亮度(设置 500-800cd/m²,根据型号定位)、对比度(≥5000:1)、动态补偿(MEMC 功能测试,播放运动画面无拖影)进行校准,保存参数至主板芯片;
** HDR 效果测试 **:播放 HDR 测试片源(如《杜比视界测试碟》),检测高光区域(如太阳)无过曝、暗部(如夜景)细节可辨(灰度等级≥1024 级)。
声学与智能功能测试
音质测试:在消音室(背景噪音≤20dB)中测试扬声器频响(20Hz-20kHz 覆盖)、最大声压级(≥85dB,无失真),播放人声对白,验证清晰度(语音清晰度评分≥90 分);
智能功能测试:对智能电视,测试语音控制(识别准确率≥95%,支持方言如粤语、四川话)、投屏功能(手机与电视连接延迟≤100ms)、系统流畅性(连续操作 30 分钟无卡顿)。
可靠性抽检
按 5% 比例抽取整机做极限测试:
高低温测试:在 - 10℃(低温)、40℃(高温)环境下各开机运行 4 小时,检测是否自动关机、显示是否异常;
振动测试:模拟运输振动(频率 10-50Hz,振幅 2mm),测试 1 小时后检查螺丝是否松动、内部排线是否脱落;
功耗测试:测试待机功耗(需≤0.5W,符合能效标准)、正常播放时的功耗(与标称值偏差≤5%)。
测试合格的整机进入包装环节:先套防尘袋,再装入定制泡沫盒(泡沫密度≥20kg/m³,防摔缓冲),放入配件(遥控器、电源线、说明书),最后装入瓦楞纸箱(抗压强度≥5000N),通过扫码录入生产信息(生产日期、测试数据),送入成品仓库。
全自动模组贴合机:用于 LCD 模组的光学膜片与面板贴合,采用 CCD 视觉定位(定位精度 ±0.01mm),支持 32-100 英寸不同尺寸面板,贴合效率达每小时 60-80 片;
COF 绑定机(OLED 生产线核心设备):通过热压头将驱动 IC 与面板的柔性线路绑定,温度控制精度 ±1℃,压力控制精度 ±0.1N,避免绑定不实导致信号断连;
锁螺丝机器人:配备多轴机械臂(定位精度 ±0.02mm),支持自动供料螺丝,锁付速度达每秒 1 颗,扭力误差≤±5%,确保螺丝固定牢固且不滑丝。
高精度光谱仪:如日本拓普康 BM-7A,可检测面板的亮度、色温、色域等 20 + 光学参数,检测速度≤10 秒 / 次,数据误差≤2%;
4K/8K 信号发生器:如 Keysight M8195A,可输出 4K@120Hz、8K@60Hz 等高清信号,用于测试电视机的高分辨率显示能力,验证是否支持 HDMI 2.1、DP 2.0 等接口协议;
EMC 测试系统:在电磁屏蔽室(屏蔽效能≥100dB)中测试电视机的电磁辐射(需符合 GB 9254-2008 标准),避免干扰周边设备(如路由器、手机)。
MES 系统(制造执行系统):实时采集各环节数据(如面板检测结果、模组组装良率),生成生产看板,当某环节良率低于 98% 时自动报警,便于及时排查问题(如设备故障、工艺参数异常);
AI 视觉检测系统:在面板检测、外壳装配等环节,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细微缺陷(如 0.1mm 的划痕),检测效率是人工的 5-8 倍,误判率≤0.1%。
电视机型号多(按尺寸分 32-100 英寸,按技术分 LCD/OLED 等),生产线需具备快速切换能力:通过模块化设备(如可调节的贴合机工作台、兼容多尺寸的测试工装),实现不同型号的切换时间≤30 分钟;MES 系统可自动调用对应型号的工艺参数(如 OLED 模组的绑定温度、55 英寸电视的画质校准参数),无需人工重新设置。
面板对灰尘、静电极度敏感(灰尘可能导致坏点,静电可能击穿面板电路),因此生产线需满足:
面板检测、模组组装区为无尘车间(每立方米≥0.5μm 的颗粒≤1000 个),人员需穿无尘服、戴防静电手环;
设备与工作台均接地(接地电阻≤1Ω),运输面板的 AGV 配备防静电轮,避免静电积累(静电电压需≤100V)。
智能电视的测试需兼顾硬件性能与软件体验:硬件测试聚焦 “稳定性”(如接口长期使用无损坏),软件测试聚焦 “流畅性与兼容性”—— 例如测试不同视频平台的 APP(如爱奇艺、腾讯视频)播放稳定性,验证 4K 片源解码无卡顿;测试系统升级功能(如 OTA 升级),确保升级后无功能丢失。
电视机生产线是 “显示品质的最终保障”:一方面,它通过对面板的精准调校和整机的全面测试,将设计阶段的 “画质指标” 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 “实际体验”(如同一型号电视的显示一致性);另一方面,生产线的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产品可靠性 —— 例如优质的模组贴合工艺可使电视使用寿命延长 3-5 年(减少背光衰减、面板损坏概率)。
对企业而言,高效的生产线还能降低成本:通过自动化设备提升良率(行业优秀生产线良率可达 99.5% 以上),减少返工浪费;通过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市场(如旺季时 3 天内切换到热门尺寸型号生产)。对用户而言,经过严格生产测试的电视机,意味着更稳定的性能、更一致的画质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—— 生产线的每一个细节,都藏着产品 “靠谱与否” 的答案。
版权所有:东莞市智邦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中堂镇潢涌村第三工业区永磁产业园智邦公司 电脑版 | 手机版 粤ICP备2024319638号